
为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明晰奋进方向,推动学校教育事业迈向新高度,6月27日,我校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召开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全体教职工大会。校长马长江,宏源集团公司总裁曹耀丰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书记闫顺茂出席会议,副校长畅明主持会议,副校长吴超作教学工作报告,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


马长江以终身学习、价值锚定与组织发展为核心,围绕教师成长、教育理念与学校发展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以终身学习为成长基石,在反思互鉴中提升育人能力。全体教职工需打破层级界限,构建“上下联动、左右互学”的学习生态,从二级学院班子、职能部门负责人到校级班子,均需持续反思管理能力、专业素养等与岗位要求的匹配度,以“每日精进”的态度突破能力瓶颈,将“终身学习”转化为常态化行动。二是以“学生未来为本”为价值引领,在批判性思维中锻造教育内核。批判性思维不仅是指可训练的能力层级,更指向深层的心智模式,即价值取向。运城职业技术大学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在于“以学生未来为本”,每位教职工在教学、管理乃至日常言行中,都要时刻叩问:这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抗挫力与复原力?是否能为他们未来战胜人生挑战赋能?这是衡量学校一切工作的终极标尺。三是以开放包容构建组织生态,在渐进生长中推动内涵发展。组织成熟度取决于文化包容性、制度科学性与体系协同性,学校鼓励各层各级教职员工围绕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核心要素,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反对“为改革而改革”的形式主义,强调“成长是每日必修课”,学校发展是在动态平衡中实现螺旋式上升,是每个环节自觉追求“合格”基础上的不断超越。通过“微创新”累积实现组织升级,为建设百年名校夯实根基。

曹耀丰围绕教育本质升华、学生发展赋能、产教融合深化等三个维度发表讲话,为学校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一是以“减法”求境界,塑育人新风。他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引,强调教师当勇于“做减法”,减浮躁之心、减功利之欲、减僵化之执,除夯实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外,更应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自律精进的人文境界。要实现思维方式、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摒弃呆板、教条的思维,学会真诚表达,做到行为规范达标,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经验主义。二是以发展为中心,育时代新人。“以学生未来为本”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运城职业技术大学的文化、价值核心。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既要坚守学士学位授予的严格标准,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能力达成与未来发展;教学与科研工作需打破割裂,以科研反哺教学,以教学驱动创新,杜绝形式主义的消耗;技能大赛组织要聚焦实战价值,引导师生重能力提升而非数量攀比;学生自治管理要着眼社会适应力培养,赋予学生实践空间,培养其自我管理、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等走向社会必备的综合能力。三是以共建为路径,铸工匠摇篮。坚持校企共建共创,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发展之路,为社会培养具备“工程思维、工匠精神”和人文、职业、技能“三大素养”的中坚力量,具体聚焦三大环节:人才培养方案是“顶层设计”,需对标行业前沿,柔性引进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构建实用性与前瞻性并重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有用之知”,掌握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建设是“建筑材料”,坚决淘汰落后、重复课程,“腾笼换鸟”为产教融合实践腾出空间;依托学科带头人优化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高效获取最具价值知识;严把教材选用关。教育教学活动是“工艺过程”,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闭环,从课堂到实践,以学生评价为主,并引入家长、企业、行业、社会多元评价。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上好一堂课)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和基本面,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迭代优化,止于至善。

畅明对全体教职工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坚守办学理念,将工程思维、工匠精神和人文素养、职业素养、技能素养的培养融入育人全过程,持续丰富和完善学生自治路径,着力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职业发展筑牢根基。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将其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到每一堂课及课程体系中,通过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的方式,为每个专业至少配置一名高水平专业人才,全面提升各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三是坚持以评促建,将本科合格评估工作与学校日常工作深度融合,坚持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吴超在教学工作报告中指出,2025年上半年学校紧扣国家教育强国战略,通过强化“产学定教”“能力导向”“现场导向”,推动产教融合改革由点及面深化,各学院在课程体系优化、现场教学实践等方面取得进展。下半年学校将从引育产教融合型教师、推进产教融合特色课程、“上好一堂课”等方面发力,持续深耕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常做常新。

此次大会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汇聚了力量。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全体教职工将继续秉持“以学生未来为本”的办学理念,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百年名校的愿景奋勇前行,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运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