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6月27日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山西宏源集团总裁、运城职业技术大学校董曹耀丰博士,发表了题为《一切从学生未来发展去思考问题》的讲话。该篇讲话内容,涉及教育教学工作的诸多方面,针对性和指导性很强,尤其是在观念认知和问题导向上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影响。曹总讲话突出两个主要观点,一是强调大家首先需要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变,要具有批判性思维;二是始终坚持“以学生未来为本”为基准点,一切从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努力寻找各种办法和路径。关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马长江校长从建校一开始,就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核心标准提了出来,并一以贯之倡导坚持。曹总讲话中强调的上述“两个观点”,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他从批判性思维视角的审查和反思中,发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障碍性问题,直击要害,提出了意见和措施。
诸如,在教学与科研的问题上,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教师们被迫去做没有实际价值的课题,过时的课题,甚至还有假课题,这不仅脱离了本科职业教育的实际和特点,更是背离了必须以学生未来发展作为根本的判断标准。在参加技能大赛的问题上,我们参加技能大赛,不能是为取得什么荣誉,也不能是因为兄弟院校获得了很多奖项,我们就去攀比;关键评判标准就是要看这项技能大赛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益处是什么,因此不能盲目追求这些东西却损害对学生培养。在产教融合的问题上,必须清醒,一定是“学生未来”为唯一判断标准。产教融合不能是做样子让别人看一看,更不能出现去非自身专业的地方实习等现象。同时就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问题,曹总也进行了深刻评析,指出评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效果,现阶段可能是学校之间的互相评比排名和教育部的专家评价;但最终必须是企业和产业的评价,而这个评价,就是我们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将来发展的高度和特色优势。
联系到4月份在我们举办的顾问委员会年会上,顾秉林院士所说的一段评价建议:“我们深刻感受到,运城职业技术大学自办学以来,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跑步。学校办好难,起步很重要,运大开始起跑了,这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我想强调一点,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大学文化建设。”曹总的这次讲话内容以及观点,其实直接内涵了我校的文化建设问题。为了推进全校的教育教学,集中做好现阶段的三项主要任务,即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教学活动(即上好一堂课)这三件事。根据学校安排,现将曹总的讲话全文发布,希望大家学习讨论,增进共识,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切从学生未来发展去思考问题
——在运城职业技术大学教职工大会上的讲话
曹耀丰

各位教师:
今天我和在座的大家交流几个问题,需要我们一起共同反思,共同讨论,共同关注。这是关于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话题,概括起来,即三个方面的问题,也就三句话。
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学与道之间做好加减法,提高我们自身的修为。
这些年,我接触和关注了一些国内外教育界的名人大家,我觉察到这些人都有和一般人不同之处:第一是人格独立;第二是精神自由;第三是自律精进。我们要成为合格的大学老师,除了掌握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应有的专业技术之外,也应在这三个方面持续努力。区别于其他知识,这是学不来的,老子《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强调提高自己的修为必须做减法,就是减少欲望与杂念,减少自我才能够得来的。这样,才能增益其所不能。
我讲这些,从学校的治理、管理来说,绝对不是要从“为道”的角度要求教师去面壁修行,去做“苦行僧”。当前我们学校做的很多工作,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现象或多或少还是存在,老师的不满情绪还是不时地溢于言表。“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享”激励还很不明确。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必须客观真实。学校最近安排华夏基石的同志和我们一起来做这些工作,力争用比较明确的核心战略和任务目标,作为广大教师的价值创造点,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一个有所遵循的行动纲领和准则。当然,华夏基石做出来的方案不见得完美,但一定会比现在的情况要好些,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管理,尤其是绩效考核不存在创新,也不存在革命,它就是迭代、优化、巩固的过程,不停的提升,就是要止于至善,趋向一个完美的境界。
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不能仅依靠激励,它离不开教育者的情怀。教育需要情怀,但教育不止于情怀,因为情怀不能完全代表教育从业者的使命与情操。杜克大学的校长在和我们交流时说:马校长办学不多谈情怀,就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找好老师,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把这个学校办好,办成百年大学。这就像在水里头扔了一块石头泛起的涟漪一样,这种善会不停地持续扩散,引发的效应,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止境的。我听了很受感动。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大学之道,教师必须先上道,首先要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要把我们呆板的、固执的、教条的、自我的,通通放弃。在这里之所以这样讲,因为这些现象,在我们教师中存在,院长中存在,包括校级层面也存在。
很多时候评价一个人的思维,是点状思维、线状思维、平面思维、多元思维等,说这些思维方式之所以不圆融,就是因为思想里存在太多疙里疙瘩的东西,东西太多,有悖于“为道日损”的哲学。因为内心被塞进的东西太多而遮蔽了眼睛和心灵,什么都是先入为主,我有我的想法,我有我的看法,我有我的利益,这些东西就把人支配了。究其所以,其实还是因为个人的那点“自我”,这怎么能做到客观公正、主次分明,更何谈得上以批判性思维观察问题!只有把这些东西统统放弃,去做减法,具有“空杯心理”后,本质与现象自然而然就会清晰清楚的。所以,大家首先需要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变,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这是最高阶层面的东西,显现的是智慧,说到底是哲学。
第二是说话方式转变。我这里不是讲说话艺术,而是指真情实感从内心深处说出的真心话。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即世界。韦东亦为什么是北大最厉害的数学老师,就是因为他内心真纯,装的东西太少了,极简淡薄、心无旁骛、纯粹超然,内心里只有当好教师这一个愿望,用言传身教践行教师的职责。有一次,马总和我与钱颖一院长交流,我感觉也就二三十分钟时间,其实已过去4个小时,钱院长说的都是自己领域的事,他不是什么都精通,而是深耕自己的领域,不多涉其他。大家应该知道,在国内,钱教授是不遗余力地推动学生们接受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和训练的学者之一。“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必然开了一扇窗”,总量是平衡的,人只有把一些东西关住了以后,才能在一些方面取得成就。
人只要是真诚的,表达起来别人就很容易懂,容易被人接受。就像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为人师表”就是教师的语言。言为心声,看待一位教师,先看你说话像不像一个老师?
第三是行为方式的转变。行为方式转变首要就是“行为规范、操作达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智能学院,能否把学生培养出来就达到企业的这个要求。“行为规范、操作达标”,为了这个目的,我们集团这几年全力以赴在推,目前效果越来越明显,我自己的认识也更深刻,是一个必然到自由的认识与实践过程,是一个可以总结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让规范行为操作变成“肌肉记忆”。
做事就是这样。反观我们学校为什么还会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等现象?说到底,就是因为个人行为习惯造成的,这需要行为方式的转变,努力达到“行为规范、操作达标”的规定要求。
这是我今天想说的第一个方面。
二、“以学生未来为本”,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学校文化、价值的核心。
年初开会的时候,我讲过,我们学校的宗旨、使命、价值观,指向都是“以学生未来为本”为基准点。“以学生未来为本”不仅只是一个理念,在运城职业技术大学,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循“以学生未来为本”。这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非曲直,好坏对错,概莫能外。
为了把这个事情再讲清楚一点,我把我们工作中最近的几件事情,也是大家可能还有点困扰有点迷惑的地方,再捋一遍。
第一就是刚刚结束的学位评定工作。既要严格标准保证培养质量,又要保障每一位同学能够按期拿到学位证书。一切从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努力寻找各种办法。
第二是教学与科研的问题。在顾问委员会上,大家一直争论教师科研和教学的问题。当然,如果大家既能把教学工作做得很好,又能把教科研成果用在学生培养上,这当然是上上策。但现实情况是,这两者难以兼顾,相互影响。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教师们被迫去做没有实际价值的课题,过时的课题,甚至还有假课题,这不仅背离了本来目的,也影响了学生培养。总之,这仍然是学校的评价导向,必须以学生未来作为根本判断标准。不能要求教师教学也要做好、科研也要做好,教师精力不够,最后被逼的走投无路,陷入无奈。
第三是技能大赛。我们参加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也是学生未来,不能是为取得什么荣誉,也不能是因为兄弟院校获得了很多奖项,我们就也要去参加。关键评判标准就是这项技能大赛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益处是什么。还要对付出的成本代价、老师的精力等综合算账。不能盲目追求这些东西却损害对学生培养,让教师在这方面消耗太多精力。
第四是产教融合。问题和成绩就是相伴随的。产教融合目前是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有些问题我们也必须清醒。也必须以“学生未来”为唯一判断标准。产教融合不能是做样子让别人看一看,更不能出现去非自身专业的地方实习等现象。
第五是学生自治。学生自治的核心要义就是“自觉觉他、自律律他,自能能他”,关键是培养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不能去人为设置多少学生自治课程,更不能认为把学生管住了才叫自治,这是背离学生自治初心的做法。
今天列举的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可能个别有不太好理解的地方。但总之一句话,我们学校所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学生未来为本”。我们校领导、二级学院院长理解清楚以后,要引导大家朝一个正确的方向讨论和前进。
三、坚持校企共建共创,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发展之路,为社会培养具有工程思维、工匠精神、“人文素养、职业素养、技能素养”三位一体的中坚力量。
这段话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是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这段话不是讲讲而已,而是现阶段怎么干的问题。现阶段主要任务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教学活动即上好一堂课这三件事情上。这三件事情必须把这句话完整的不折不扣落实下来。
第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主要依靠柔性引进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柔性引进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是每一位教师的任务,是要把这个学科这个专业里最有名最权威的专家引进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如果这样的人还没有引进来,就要靠我们准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就是我们的教研室主任。教研室要集所有教师智慧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制定,大家一起努力变成一个学科带头人。
就目前情况而言,二级学院的院长,即使勉为其难,也必须先承担起带头人这个任务。既要赶快柔性引进学科带头人,还要去培养自己的教师努力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学校要协同二级学院把这件事情做好。
评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效果,现阶段可能是学校之间的互相评比排名和教育部的专家评价。但最终必须是企业和产业的评价,这个评价就是我们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将来发展的高度。
第二是课程体系建设。这一年的“去重降陈”我们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但到底去了多少,降了多少呢?是不是达到了给顾问委员会汇报的20%,60%,我不清楚。但这项工作我们必须持续做下去。学校的后续政策也要跟上,不能这些老师自觉把课程过时的内容取了,重复的不讲了,结果弄到没课可上,如果这样就是我们管理部门的失职。所以后续政策要保证这些自觉的老师以后工作更好,还有更多的地方去发挥他们的价值。
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也是依赖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这些人眼光明亮、脑子清楚,一定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学的最有用的知识,而不是拿些东西填充。二级学院院长也要把好关,选好教材,不能拿来就用。
第三是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上好一堂课”。这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工艺环节,是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集中体现,要精工细作,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首先明确一点,教与学二元互动,是两个主体。但教育教学活动好不好,最根本是学生说了算。好老师应该是开门授课,讲的好了,教室坐得满满的谁都可以来听,甚至其他老师也来听。讲的不好,没学生听就算了,别讲了。要让学生“用脚投票”。吴副校长说了,可以在一些专业课中先行先试,那新学期就结合实际开展起来。
二是课程和实践实训的融通,包括把技能大赛、技术比武等都可以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的一部分。这些内容怎么融入?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二级学院院长有话语权,说了算,总归要对学生负责。评判标准很明确,还是“以学生未来为本”。
三是我们把眼光和范围放得远一点,不要老聚焦在校内评价,我们的课讲得好不好,要家长说了算,校友会说了算,行业和企业的领军人物代表说了算。
这三项工作,我讲的不求全面不求专业,其想法就是能够帮助大家解放思想。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上好一堂课)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和基本面,这三项工作没有最高标准,但只有更好。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迭代优化,面向学生未来,止于至善,臻于至善。